春聯俗稱門對子,起源于五代的桃符。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學士辛寅遜在桃板上題詞,后嫌他寫的不工整,便自己動手寫了“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題桃符便由此開始,且由于后來紙張大量生產,紙張逐漸替代桃木板,便開始了貼春聯的習慣。
春聯普及盛行于明朝。據《簪云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且根據記載,太祖還喜歡為王公大臣們親自御筆題春聯,由于皇帝的身體力行,加之文人墨客的喜愛,百姓們的傳播,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便慢慢普及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