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民間每逢七夕,婦女都要做對月穿針線等游戲,向織女乞求智巧,稱“乞巧”。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為其慶生。傳說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便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酥糖: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
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
巧果: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