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然過程。
為全面準確評價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與政策創新團隊,從農業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質量和效益、綠色發展、支持保護六個方面,研究確定了24個量化指標。
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處于轉型跨越階段,2018年,全國農業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得分62.0分,處于轉型跨越期。
江蘇等19個省份(直轄市)處于轉型跨越期,貴州等12個省份處于起步發展期。農業現代化6個方面發展差異較大。
農業勞動力大量穩定轉入非農產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資本回流農村更加廣泛,為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農業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發展呈現出基礎良好、形式多樣、效果明顯的特點,但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強度(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GDP的比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農業科技進步在我國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較小,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所依賴的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產業體系不健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短板之一。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體系結構不盡合理,各產業間的發展協調性不足,產業增長緩慢,與市場需求、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協調性亟待加強。
國幅員遼闊,現代農業發展區域特征明顯、業態類型多樣、發展水平不一。
東部地區由于自身在地理和氣候方面的先天優勢和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經濟、資源、農業科技的應用和勞動力素質普遍處于較高水平。
相比而言,西部地區農業的基礎地位比較薄弱、發展相對落后。
? 一方面是先天不足,氣候惡劣、水資源短缺、宜耕地區少
? 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區長期以來發展落后,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因此,必須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走出一條西部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道路。
未來加快我國農業現代,需要重點補足質量效益短板,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夯實農業保民生的基礎地位,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改善提升農機裝備、農田水利和倉儲物流等設施條件,增強綜合生產能力,落實“米袋子”“菜籃子”,保障糧食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結構安全。
推進農業綠色、均衡、高質量的現代化.
一要牢固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創新綠色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發展節水農業,提升農膜回收、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
二要建立健全區域和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在區域間充分涌流和匯聚,形成一批優勢農業產業集聚區、高水平農業人才集聚區和農業高新技術集聚區,通過發揮規模效益、外部效應、知識溢出和創新效應,促進區域農業現代化均衡和高質量發展。
由于農業比較收益較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自身積累不足、外部資金注入較少,農業現代化過程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保護。
排版 | 135編輯器
圖片 |135攝影圖(ID:3212)使用時請自行替換
文字 |135AI寫作,僅用作占位,使用時請替換
貼紙 | 來源135編輯器 筆格設計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