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分化,導致虛擬經濟惡性膨脹、快速增長,金融資產飛速擴張;
二是信貸資源分配、金融資源分配的兩極分化,也就是說,老百姓們是沒有資格、能力來玩金融的,只有大機構、富人才能;
三是真實收入的兩極分化,全球收入差距、貧富懸殊日益加劇。在這些背景下,如何防止經濟脫實向虛、促進脫虛向實顯得更為重要。
全球經濟還面臨深層次、短時間幾乎難以解決的大難題——債務和貨幣泛濫。也就是說,全球經濟脫實向虛極其嚴重。
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面臨失衡。實體經濟總體不怎么賺錢,這也是高債務造成的困境。
可以說,脫實向虛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嚴重失衡,也是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試圖解決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回溯過去。中國經濟之所以實現高速增長,是因為有五次“浪潮”。
從企業戰略調整角度看,考慮到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我國不得不盡量實現產業和消費的內循環。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要轉向國內市場,尋找生存發展空間。
我們提出的新基建主要就是指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這些是從產業方面來講的,產業的背后是科學。
比如說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三超”,包括叫超級鏈接、超級存儲和超級算法;
生命健康背后也是科學,如果要做針對癌癥、艾滋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原創藥,必須要有原創的科學發現。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