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會議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提出:“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新中國成立后,提出并詳細闡述了“中國工業化的道路”。
在此基礎上,我們黨逐步形成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設立了具體、明確的戰略目標。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立足國情,關注世界現代化潮流,與時俱進地對什么是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進行總結和思考。
改革開放之初,同志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中的要義。
當時提出要實現的“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基于中國“底子薄,人口太多”的國情提出來的,它反對急躁冒進,主張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目標;反對照搬西方經驗,主張走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長遠目標,小康社會是實現長遠目標中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表明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只是經濟的發展、工業文明的提升和物質技術的進步,還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提升等,也就是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開創今天這樣的好局面,根本在于我們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
我們必須把發展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更強的歷史耐心和更艱辛的努力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防止兩極分化的現代化,而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缺少公平正義的現代化,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把人與自然視為生命共同體,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文案來源:來源人民網,僅做占位,請替換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3/0223/c1003-32629249.html
圖片來源:135攝影圖(ID:46940)
僅做占位,請替換
素材樣式:135編輯器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