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
小暑時節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步縮短,但為何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然節節攀升呢?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雖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是收大于支,所以這一段時間內氣溫還會繼續上升。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據黃河流域周邊地區景物結合二十四節氣特點,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小暑三候為:“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小暑時節,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采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
民間小暑有“食新”、“吃餃子”、“吃炒面”等習俗。此外,在農歷的六月初六這天,民間有曬書畫、衣物的習俗。據說此日晾曬后,可以避免被蟲蛀,所以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在過去,中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制成各種面餅、面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愿,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餃子長期以來都是北方廣大地區老百姓最愛的吃食。俗語:“好吃不過餃子“。
文字:百度百科/135編輯器/自編,僅展示使用請替換
圖片來源:135攝影圖(ID:49956、46355、53475)
頭圖:本人原創,僅購買僅可用于本模板
禁一切商用行為的二改模仿轉售
未購買不可使用,侵權必究
排版&圖片&其他樣式:135編輯器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