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揪斂,意為收斂。在古人眼中,從立秋伊始,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從生長走向成熟。
古人以天象變化來劃分四季,廿四節氣中的“四立”皆為季節的起源。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個節氣,是一年中秋天的開始,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了。
這是一個反映季節變幻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揪斂,意為收斂。在古人眼中,從立秋伊始,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從生長走向成熟。
草木微黃,綠意未褪,未至深秋悲涼時,能為涼意而歡喜。“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天上的云,從夏時的積雨云變成天高云淡的卷云;梧桐樹葉,開始微微泛黃到跌跌蕩蕩落入了人間。
清人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云:“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自古以來,人們會在這天吃西瓜,稱之為咬秋、啃秋,相傳能祛暑氣,免痢疾。人們捧著紅瓤的西瓜、綠瓤的香瓜,眼前是豐收在望,手上有瓜果,心中有甜香。
夏季炎熱,人容易沒有胃口,飲食也宜清淡。待秋風一起,胃口大開,便想吃點好的,補回些斤兩,亦可為冬天儲蓄能量,這就叫做“貼秋膘”。汪曾祺曾在《貼秋膘》一文中提到,北京人的貼秋膘有特別含義,是吃烤肉。
文字:135AI寫作,僅用作占位,使用時請替換
貼紙+排版:筆格設計+135編輯器
字體:頭圖立秋為藝術字,無法編輯/可改顏色
圖片:135攝影圖(ID:59402)使用時請自行替換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