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
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游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的禁火、冷食習俗移置到清明節。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頭圖|本人原創(購買可商用)
圖片|來源于135攝影圖(ID:10714)
文字|來源于搜狗百科(使用請替換)
https://baike.sogou.com/v5856.htm?ch=sogou.jieri.vr
#尊重原創請勿抄襲二創二次銷售#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