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召開在即,經濟領域的諸多議題備受矚目。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物價調控方向以及國際收支的穩定策略,無疑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這些關鍵議題不僅關乎國家經濟的整體走向,也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經濟增速作為宏觀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直接關系到就業質量、工資水平、創業活力和發展信心。
2024年,我國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內生產總值(GDP)仍保持了5%的增長,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而2025年能否延續這一增長態勢,會議上經濟增長目標的設定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從地方會議的情況來看,31個省份加權GDP目標與2024年基本持平,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個省份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
多位專家表示,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既符合我國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遠景目標要求,也有利于實現“十四五”時期的各項目標。
今年初,省級地方會議將2025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目標由上年的3%左右一致下調為2%左右,這一變化引發廣泛關注。
多位專家預測,2025年全國CPI預期增速目標或將調整為2%左右,若成真,將是自2004年以來該目標首次低于3%。
年度CPI目標在引導和管理預期方面作用顯著。在需求不足時,貼近實際的目標更能凝聚各方共識,匯聚實現目標的動能。
此次將CPI目標下調至2%左右,就是基于當前經濟形勢做出的合理調整,有助于市場和民眾更準確地理解經濟走向,穩定預期,為經濟平穩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我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傳統動能需求下降,新動能快速發展,這都對物價增速產生下行壓力。
面對這種情況,宏觀政策需要積極作為,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多種手段,刺激需求,推動物價合理回升,助力經濟順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但2025年,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美國經濟政策調整,尤其是美聯儲降息路徑存在不確定性,我國國際收支運行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增多。
盡管今年外部環境變化,但近三年我國產業布局不斷優化。預計2025年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地位依然穩固,產業競爭力強,貨物進出口將使經常賬戶保持一定規模順差。
同時,我國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
政府將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貨幣互換協議,擴大人民幣清算行網絡,便利跨境貿易和投資的人民幣結算;
同時推動國內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國際收支結構的多元化和穩定性。
【文案】135AI寫作,使用請替換
【圖片】135攝影圖(ID:76928),使用請替換
【貼紙】筆格設計/135編輯器
【排版】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