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IRIT OF THE MEETING -
2025年全國會議期間,商業航天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之一。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商業航天不僅被首次寫入多地政府工作報告,更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引擎。
近年來,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已突破2.3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近150%,預計到2029年將實現規模翻番。
截至2024年10月,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達537家,較2018年增長2.8倍,年投融資超54.7億元。
國內已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體系。
例如,北京的“南箭北星”產業布局已成熟,海南衛星超級工廠將于2025年6月正式投產,形成年產1000顆衛星的批量生產能力。
2025年,商業航天被多地政府工作報告列為新質生產力的重點發展方向。
北京、上海、廣東等10余個省份密集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集群建設。例如,北京計劃重點培育商業航天等20個未來產業,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兩會期間,代表們高度關注商業航天的發展,認為其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北京會議代表熱議《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強調通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鏈協同,推動商業航天邁向更高水平。
2025年,商業航天將邁入需求側與供給側雙向發力的時代,星座組網進入快車道。
例如,上海的千帆星座計劃在2025年完成一期648顆衛星的組網。衛星制造端業績有望逐步兌現,建議關注中國衛星、航天電子等企業。
低空經濟與商業航天的協同發展也成為投資熱點。廣東、海南、上海等地正加快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應用場景落地。
AI技術的賦能為商業航天帶來新機遇。例如,AI在衛星數據處理、火箭設計等領域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商業航天的效率和競爭力。
商業航天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引擎。
未來,商業航天不僅將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更將在經濟、社會和國防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我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志。
【文案】135AI寫作,使用請替換
【圖片】135攝影圖(ID:60015),使用請替換
【貼紙】筆格設計/135編輯器
【排版】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