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的空調還在吞吐著涼爽的風,一群大學生已背起行囊,踏上了開往鄉村的班車。這個夏天,他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的厚度,用知識點亮鄉村的角落,在蟬鳴與稻香交織的田野上,寫下了屬于青春的獨特注腳。
下鄉的第一周,新鮮感像田埂上的野草瘋長。他們跟著老農學習辨認稻穗的飽滿度,在村委會的黑板上寫下支教招生通知,用無人機為全村拍攝全景圖。
當夜幕降臨,沒有了城市的霓虹,抬頭便是鋪滿銀河的夜空,老鄉們搬來竹椅,講起了村里的老故事——那些關于水庫修建、果樹嫁接、留守兒童的往事,讓書本里的“鄉村振興”有了具體的模樣。
“李叔,您家的獼猴桃可以試試直播帶貨!”電商專業的團隊帶著設備來到果園,鏡頭對準掛滿枝頭的果實,主播小周舉著手機邊走邊說:“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剛從樹上摘的紅心獼猴桃,甜度爆表……”起初,果農們抱著懷疑的態度,直到第一批訂單通過物流發出,李叔數著到賬的金額,眼角的皺紋笑成了花。
在村小學的教室里,支教組的同學們開設了“趣味科學課”。化學系的小王用洗潔精和甘油做出彩虹泡泡,讓孩子們驚呼“魔法”;美術老師帶著學生到河邊撿鵝卵石,畫上笑臉當成禮物送給爺爺奶奶。有個叫小虎的男孩總是躲在角落,直到有天他悄悄遞給老師一幅畫:畫上有群背著書包的大哥哥大姐姐,旁邊寫著“謝謝你們”。
離別的那天,天剛蒙蒙亮,村口的小賣部就亮起了燈。張奶奶提著一籃煮好的土雞蛋塞進大巴車,“路上吃,別餓著”;支教時最調皮的小虎,把自己畫的全家福塞進曉雨手里,低著頭說“明年還來嗎”。車窗外,老鄉們揮著手的身影越來越小,車廂里的抽泣聲漸漸傳開。
這個暑假,他們沒有在空調房里刷劇,沒有在實習單位打卡,卻在鄉村的土地上找到了另一種成長。那些沾滿泥土的褲腳、被曬紅的臉頰、深夜備課的燈光,都在訴說著:青春的價值,從來不止一種書寫方式。
當這些年輕的身影再次出現在校園里,他們帶回的不僅是一段難忘的回憶,更是一份對土地的深情與責任——因為他們知道,鄉村的故事還在繼續,而他們與這片土地的聯結,才剛剛開始。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圖片攝影圖(ID:83617)(使用請替換)
頭圖:本人原創
文字:135AI寫作生成(使用請替換)
青春獻力
鄉村振興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