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住用戶,不妨讓用戶和產品一起成長
與其說是產品陪伴著用戶成長,倒不如說是用戶陪伴著產品成長,產品經歷過迭代成為了更好的產品,而用戶也從產品中得到滿足,又怎么會輕易離開你呢。
“如果我過世了,我的QQ號應該怎么處理”曾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是呀,QQ上有你的好友,有你的游戲記錄等等等等,當我們離開的時候,這些曾經屬于我們的東西,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在Facebook內,有一個名為「紀念賬戶」的功能,當某位用戶過世后,可以將其賬戶轉換為紀念賬戶,用戶的好友仍舊可以在賬戶的紀念時間線上分享回憶。究竟有多少人會使用這個功能,不得而知,但Facebook此舉為運營人提了個醒,賬號對用戶來說,有著太多的記憶,想要讓用戶留下來,不妨讓用戶與產品共同成長。
用戶自發UGC
對內容產品而言,一開始是靠運營完成PGC內容填充,再用運營的方法,刺激用戶產出UGC內容,正是這些UGC內容,讓用戶不會那么輕易離開。
早期的音樂播放器,像QQ音樂、酷狗音樂、天天動聽等產品,一直是以工具類的形式存在,用戶使用的路徑是,搜索自己想聽的音樂--播放--完成使用。曲庫資源是否充足,成為了播放器產品唯一的競爭力。
而網易云音樂的出現,令用戶的使用習慣發生了改變。用戶從原本主動搜索歌曲,變成了直接播放系統推薦的,用戶可能會喜歡的專輯。
在網易云音樂中,用戶可以創建屬于自己的歌單,并將喜歡的音樂存放到歌單中,不同情境不同情緒下創建的歌單不同,連歌單的名字都極具個性化,諸如“一聽就上癮的歐美電音”“愿時光能緩,愿古人不散”“哈雷騎行專用”等適合不同情境下的音樂。用戶在播放別人專輯的時候,樂此不彼地制作歌單,希望能夠遇到知音,用戶UGC歌單成了與其他用戶交流的方式。
網易云音樂的留言區,雖然出了很多段子手,但是也有不少用戶寫下了他們與音樂的故事
同一首音樂在不同情境下會令人產生不同的情緒,用戶將自己的情緒記錄下來,往后再聽到這首音樂時,就會想起當天自己的心情。
網易云音樂的用戶UGC內容,記錄著用戶的情緒,用戶每每翻看這些東西的時候,都能夠想起自己當時的情緒,而情感能夠支配人的行為,用戶在網易云音樂上創建更多的歌單,寫下更多的留言,與其他用戶做更多的交流,也就不會那么輕易選擇同類競品,這里有用戶存在過的痕跡,除非產品做出了大版本改動,傷害了用戶,用戶心灰意冷才會離開。不然用戶就會一直留在這里。
用戶與他人的社交關系
用戶使用APP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容,會讓用戶留在一個APP內,而使用過程中累積下來的社交關系,更能留住用戶。
1.社區類APP
對于簡書這種寫作類的社區APP而言,幫助用戶構建社交關系,能夠令用戶更好地留下來。
用戶進入簡書,點擊添加關注,可以找到自己社交圈子內,也在使用簡書APP的朋友,用戶與自己社交圈子內的朋友本來就有著相同的喜好,在使用APP的時候更容易認同同一件事情。
如果你的社交關系中,還有沒有人使用簡書這一款APP也沒有關系,簡書會為你推薦你感興趣的用戶,并且引導你關注對方,當兩個陌生卻擁有同樣興趣的人碰到了一起,也能夠建立起社交關系。
2. 社交類APP
對于社交類APP這一類社交關系較強的APP而言,更應該為用戶搭建APP內的社交關系,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這兩款產品功能相似,但是盒子菌身邊的朋友大多數選擇使用新浪微博,這是因為,社交圈子大部分人都使用其中一款APP,你若是想跟上他們的步伐,必定只能使用同一款APP。
用戶在使用APP過程中,會為自己積累大量的社交關系,不管是現實中的社交關系還是線下的社交關系,都會成為自己留在一個地方的理由。就好像盒子菌會為一個網絡上認識的人而留著一款APP
數據隱藏著故事
1. 用戶記錄自己的數據
運動愛好者們,常常會用運動健身類APP記錄下自己運動的數據,常見的運動APP有咕咚、keep、悅跑圈等,用戶幾乎不會同時使用多款記錄運動數據的APP,除了用戶自身的使用習慣影響外,還因為用戶在使用APP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屬于自己的數據,如果用戶要更換APP,之前在其他APP上產生的數據,無法做轉移。
以Keep為例,Keep可以記錄四種不同類型的運動,健身、跑步、騎行、行走,滿足多種場景的運動需求,盒子菌時常使用Keep記錄自己的跑步數據,單次跑步數據以及長期積累的跑步數據,在Keep中完整地呈現,用戶可以查看自己的數據,看看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堅持過來的。
對于記錄數據的APP而言,用戶使用時間越久,越依賴這一款APP,越不容易離你而去。
2. 系統記錄用戶產生的數據
不管是什么類型的APP,用戶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都會不知不覺積累下數據,將用戶數據整理出來,并策劃相關專題,不僅能夠刺激用戶,來一波回憶殺,還能令用戶主動分享。
網易云音樂的「陪你度過漫長的歲月」、微信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和知乎的「我的知乎五周年」這些回憶類H5上線之后,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用戶紛紛曬出自己與App的故事。
用戶可以從微信的「我和微信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是什么時候開始使用微信,擁有多少好友,發了多少朋友圈,與朋友進行了多少次互動等。這些數據其實是屬于私人的數據,但是出于一種炫耀的心理,用戶會將它分享出去,與他人共同回憶。
這一類數據統計的H5頁面,一般放在啟動頁,用戶一打開APP就能夠快速進入頁面,能夠提高參與度。從實操上來說,只需要在活動盒子這一APP活動運營工具中做好位置埋點,就可以在啟動頁中放入自己的數據統計啟動頁。
這些回憶類H5從另一個角度告訴用戶,我們已經與你相伴走了很久很久,我們為你提供了很多服務,了解你的情緒,你的喜好,以后也請繼續和我們好好走下去。
無論是用戶主動記錄下自己的數據,還是APP為用戶生成數據統計,都記載著用戶在APP內的成長軌跡,這些數據喚起了用戶的記憶,自己為什么會使用這一款APP,發生過什么趣聞,用戶與APP的故事,提高了用戶對APP的喜愛程度。
總結:與其說是產品陪伴著用戶成長,倒不如說是用戶陪伴著產品成長,產品經歷過迭代成為了更好的產品,而用戶也從產品中得到滿足,又怎么會輕易離開你呢。
想要了解更多關于用戶運營的干貨知識,請繼續關注135編輯器。
立即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