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知識新女性,正在崛起
中國女性的就業率,更是在全球一騎絕塵。
2019年,無疑是新智慧型女性崛起的一年。
在2017年9月,momself聯合小小包麻麻做了一項調查,在分析了超過24萬條數據后,給出了一個“新物種媽媽”的畫像:
25-35歲,一二線城市,部分有留學經歷,一半以上90后,本科+學歷,生完娃七成重返職場。
“我是媽媽,但不要媽媽的權威”
“我在意吃喝溫飽,更在意孩子內心”
“我是媽媽,我更是我自己”
這些聲音就是“新智慧型女性”的代表。
她們會跟孩子道歉,會盡力解答孩子的問題,會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更尊重自己的意愿。
更多的個人生活、興趣和發展,“孩子”和“家庭”不再是她們唯一的重心,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更廣闊的的人生體驗中去。
獨立,勇敢,有擔當。就像編劇六六說的,隱忍不再是未來女性的角色定位,引領才是。

科技,財富,文化
任何一種群體性行為的出現一定有社會背景。看到它,才能看到未來。
1832年,發電機出現了。
法拉第帶來的這次技術革命的影響是爆炸性的。它直接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也直接促成了中產階級的壯大。
19世紀30~40年代,英、法等國進入到機器工業大發展的階段,大量的機器替代了手工勞作,社會生產力急速發展,工業化帶來城市化的加速,中產階級無論從數量上還是經濟實力上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19世紀后期,中產階級在英國內閣中的人數占比甚至超過了貴族,成為中堅力量。
接下來數年中,電器的發明讓一批勞動中的女性逐漸擺脫了繁重的家庭勞動的束縛,得以走向社會,有機會創造自己的事業。但與此同時,工業化使家庭和工作場所分離,也造就了歷史上第一批“全職媽媽”和由此衍生出的大批女性作家。
在《有閑階級的理論》一書中凡勃倫指出,“資產階級通過他們的妻女來炫耀其財富,她們的無所事事和奢華被用來表現她們的所有人一丈夫和父親的勤勞和威望”。
據統計,“家庭服務是19世紀英國婦女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在整個就業人口中排第二位。到1851年人口普查時,在1073.6萬婦女之中,有905萬人從事家庭服務業(不包括農場服務在內)。”
而與此同時,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中解脫出來的女性們也有了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創作。奧斯丁、 勃朗特三姐妹、喬治·愛略特等,這一批英國女性作家的涌現在歷史上前所未有。
“婚姻是聯合兩個獨立個體, 不是一個附和, 不是一個退路, 不是一種逃避, 不是一項彌補。 ”

教育程度
在中國,是教育帶來了現代女性的第一次獨立。
中國一向不推崇女子讀書,一直到民國時期,我國大部分婦女仍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1931年至1935年,全國女子受初等教育畢業人數為1361238人,一直到1945年新中國成立前夕,14年間累計也僅有不到800萬初等教育畢業的女性,而當時的女性數量是2億3000多萬,連其零頭都不到。
蒙昧無知帶來的是對家庭的絕對依附,一生圍繞著子女和丈夫打轉是大多數女性的生命軌跡。
新中國建立后,憲法規定婦女需同男子平等接受教育,并且開始了大規模的掃盲。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夜間學校、民辦學校、識字班,到了1958年,全國已有1600萬婦女脫了文盲狀態。
在普通中學,也從1951年女學生占在校生的25.6%,提升到2004的47.37%。而女大學生的人數更是不斷增長,由1949年時的2.32萬,增長到1993年的85.2萬人,2004年我國女大學生已占到45.65%,碩士生更是逐漸出現女多男少的局面。
知識的普及帶來的是能力的提升。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估計,上海浦東區及北京中心商業區的國際公司中,70%的雇員為年輕的中國女性。
思維的獨立,意味著生活的獨立。

經濟,戰爭,工作
經濟的發展喚醒了女性的獨立,對于經濟的需求也迫使女性獨立。
19世紀90年代,在歐洲和美國,95%的已婚男性是有職業的,而大約3/4的女人是“無職業的”,在已婚婦女當中,更是只有12%的人是“就業者”。一直以來女性始終被排除于公認的經濟之外,經濟上的依賴性而導致了女性相對于男性較為低下的地位。
“初始工業化”帶來了家庭手工業和外包裝工業的增長,給了婦女可以不必依賴男人而賺取一點兒現金的機會。但這還遠遠不夠。
真正改變局勢的,是20世紀中葉一場全球性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男人們走上戰場,而女人們則接替男人走上職場。逐漸獨立的經濟和工作能力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獨立意識的覺醒。
一個絕佳的佐證是女式長褲的誕生。而出于工作需求,女性對服飾的要求不得不趨于干練簡潔,將臃腫繁復的蓬蓬裙拋進衣櫥,這對傳統服飾是個打擊,對于傳統觀念更是。
無數的歐洲女性用穿上褲子來進行身份斗爭,Coco Chanel率先挑戰起女性不能穿褲子的傳統,并且將男裝的元素加入女裝中,推出女式西褲,打破了此前女性只會穿裙子的傳統。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順應了歷史的浪潮。CHANEL抓住女性身份獨立的大勢,認同女性不再是脆弱需要呵護的對象,而是一股同樣強大的力量。從而引領了真正意義上現代服裝的開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審美風向,也因此成為世界頂尖奢侈品,經久不衰。

回看中國。今天中國人的勞動參與率高達76%,全球第一;而一衣帶水、以勤奮著稱的日本也只有58%,和中國人口數差不多的印度,勞動參與率則低到了55%,中國的勞動力是他的1.7倍。
中國女性的就業率,更是在全球一騎絕塵。
1949年,中國的城鎮女職工人數為60萬人,僅占全國職工總數的7.5%;但到了1994年,這個數據猛增至5600萬人,占全國職工總數的38%;再到2004年底,全國女性人口數6.3億,就業人數3.37億,50%以上的女性從業,占全部從業人員的44.8%。
而現在,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高達70%,位居全球第一。而對比日本這種男尊女卑的工業國家,女性勞動參與率只有不到50%,印度更是僅有28%。也就是說,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印度女人出來工作,僅相當于50、60年代的中國。
而毫無疑問,中國女性的受尊重程度在這三個國家中也是最高的。
與此同時,“女性紅利”在經濟中正在發揮越來越巨大作用。中國女性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約為41%,超過世界其他大多數地區。包括北美。在消費方面更不用多說,作為最核心的消費人群,女性的購買力早已經過各大電商平臺和無數節日的驗證。
正如作家羅絲安·雷克在《福布斯》網站所說:“這些女性正在向自我實現的金字塔尖前進。”

而這些參與工作的25到55歲女性,不僅僅是職場人士,更是重要的家庭成員,要養育孩子,操持家務。
教育水平的提升,加上收入、穩定的工作,導致越來越多智慧型媽媽的出現——不再將家庭作為自己的全部存在價值,而是更多的注重自我的成長和人生追求,在家庭教育以及對子女關系處理上也出現了變化。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大眾娛樂與商業導向的變化。
在21世紀初,中國流行文化的主體是從臺灣傳來的傻白甜偶像劇,以及以家庭、愛情生活為核心的肥皂劇,但是近兩年,大女主劇、女強人人設的走紅,越來越多講述女性職場與個人成長的作品出現、大眾審美也從單一的“有女人味、溫柔美麗”逐漸向高級臉、多元化、有特色轉變。
越來越多的商品宣傳將重點從“這樣男人會更愛你”轉移到“女人要自己愛自己”上。
2018年初,一支刷屏的廣告片講述了女性在各個職場領域的獨立和不易,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這在十幾年前很難看到的。
與此同時,女性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也逐漸從家庭、社會賦予的責任中凸顯了出來。在滴露最新發布的這支微電影中,老戲骨楊昆展現了一個與大眾傳統認知不同的“松木媽媽”——不圍著家庭轉,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在意自己的職業發展;放手讓小孩子自己成長,更多理解和放心;少有甜言蜜語和寵溺,用實際行動做出榜樣。
為什么是松木?
因為松木所代表的“不妥協”,是新型母親的代言詞,更是滴露的品牌精神。“她們是母親,妻子,是職業女性,是合作伙伴,但她們首先是大寫的自己。一個豐富而獨立的我,才有能力和能量給予所愛永恒的幸福。”
作為滴露而言,不止想表達滴露99.999%專業除菌不妥協,更想體現的是:最能保護的愛,是不妥協的愛,最強大的保護,是助你健康強大,而非擁護在懷。

在波伏瓦的《第二性》中,有這樣一段話: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幸運的是,在今天這一切已經在改變。
那個人可能是你的媽媽,你的姐妹,你的愛人,你的朋友,你的侄女,你的同事,但你身邊一定有這樣一個人,她不依附,不懦弱,拼搏于事業,也兼顧著生活;她的生命完全屬于她本人,不依賴于任何人賦予她的身份而存在;她可以有玫瑰的芬芳,但更如松木般堅強。
2億知識新女性,正在崛起。
本文排版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作者簡介:沈帥波,進擊波財經主理人,湃動傳媒CEO,著有商業暢銷書《迭代》,旗下粉絲矩陣1000萬。
立即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