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如何做(如何梳理信息框架做好行業分析)
行業分析是提案避不開的重要部分,甚至決定了Plan的準向性,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些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升行業分析效率。
這是一篇我司工作手冊,關于如何做好行業分析的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通用性很強,應該可以幫助大家提升關于行業分析工作的效率。
一、信息渠道
行業分析是提案避不開的重要部分,甚至決定了Plan的準向性,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些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升行業分析效率。
信息渠道
消費 | 億歐、新消費智庫、品牌星球、euro monitor |
互聯網、科技 | 互聯網研究所、虎嗅 |
上市公司 | 深交所、上交所、東方財富、巨潮、金融界、券商研究所、披露易(香港) |
創業公司 | 36氪、清科、投中 |
宏觀 | 咨詢機構報告 |
二、信息梳理與分析
很多同事以為信息搜索最關鍵的是信息渠道,其實不是,因為信息是浩瀚的,如果沒有目標、沒有框架、只會迷失在信息中。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我們要做的不是信息的拼湊,而是拆分信息,填充框架,加以分析,得到結論,倒推傳播策略。
我們該如何梳理框架?
如果你沒有很好的想法,不如試試SWOT分析法。
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一種常用的戰略工具,它是由著名的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用以分析企業在競爭中厘清自己的優劣勢和機會威脅點。
S(Strengths)是優勢
W(Weaknesses)是劣勢
O(Opportunities)是機會
T(Threats)是威脅
大家應該不難發現,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一般我們會利用內部和外部交叉的矩陣,來找到應對問題的策略,例如下圖:
我們要在大量的信息中篩選到能夠佐證四個維度的有效信息,放大優勢、抓住機會、縮小劣勢、消除威脅。
2)信息梳理
將調查出的各種因素填入矩陣圖、按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構造SWOT矩陣。
以下為內部分析,最為全面的6個方面:
Q-品質 Yedl 產品質量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美觀性、適用性、耐久性、經濟性等。
C-成本(價格) 同樣等級產品的生產成本、銷售成本、服務成本等和銷售價格(產品盈利能力)。
D/D-產量、效率、交付能力 生產總量、生產能力(CT)綜合效率、人均產量、人均附加值、交付按型準時。
D/-產品研發/生產技術(產品技術和制造技術) 新產品設計開發能力,開發周期,專利技術,專有技術,技術創新能力等。
M-人才/設備/物料/方法/測量
『人才』:經驗豐富的優秀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優秀的管理、技術團隊,年輕/激情。
『設備』:先進高效率的生產線,現代化高精度的生產設備、檢驗設備。
「物料』:優秀的供應商團隊,一流的供應鏈,高質量、低價格的物料穩定的供應。
『方法』: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體系,暢通的信息(比其它對手更能優先獲得信息)。
『測量』:先進的測量儀器,科學的測量方法,完整的品質控制體系。
S-銷售/服務
『銷售』:強大的銷售網絡,優秀的銷售團隊,豐富的銷售經驗和技巧,靈活的市場變化。
『服務』: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優質的服務,滿意的客戶群。
以下為外部分析,最為全面的4個方面:
P-政策/法律
政府穩定性 勞動法 貿易法 稅收政策 經濟刺激方案 行業性法規等。
E-經濟 經濟周期 GNP趨勢 利率/匯率 貨幣供給 通貨膨脹 失業率 可支配收入 經濟環境 成本。
S-社會環境 市場需求增長強勁 競爭對手陷入困境 生活方式的變化 教育水平 消費方式/水平 區域特性。
T-技術 重大技術突破 技術壁壘 新技術的發明和進展 技術傳播的速度 代替技術出現。
在構造SWOT過程中,要根據重要度、緊急度和影響度將分析出來的內容按輕重緩急及影響程度,做出優先排序,那些對公司發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遠的影響因素優先排列出來,而將那些間接的、次要的、少許的、不急的、短暫的影響因素排列在后面。
這里提醒大家,以上是比較全面詳細的幾個細分方向,在自己的提案中不一定需要每個都找到對應信息。
3)信息分析
當我們完成信息的收集和梳理后,我就可以運用SWOT分析方法,將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一系列可選擇對策。
制定計劃的基本思路:
發揮優勢:分析劣勢因素,并克服劣勢因素。
利用機會:識別威脅因素,并規避或化解威脅因素。
考慮過去:考慮過去立足當前著眼未來。
運用系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方法,將排列與考慮的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一系列可選擇對策。
SWOT工具中包含著四種競爭戰略:
SO戰略—增長型戰略
外部的機會就是優勢,要找到趨勢、壓強優勢。
WO戰略—扭轉型戰略
外部的機會就是劣勢,要扭轉劣勢、抓住機會。
ST戰略—多種經營戰略
用自身優勢分散外部的威脅,需要多種經營、保持警惕。
WT戰略—防御型戰略
外部機會自身也有劣勢,需要收縮邊界、聚焦資源。
當然,四個維度也可以交叉驗證,互相佐證。
杠桿效應(優勢+機會)
杠桿效應產生于內部優勢與外部機會相互一致和適應時。在這種情形下,可以用自身內部優勢撬起外部機會,使機會與優勢充分結合發揮出來。
抑制性(機會+劣勢)
抑制性意味著妨礙、阻止、影響與控制。當環境提供的機會與內部資源優勢不相適合,或者不能相互重疊時,優勢再大也將得不到發揮。在這種情形下,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種資源,以促進內部資源劣勢向優勢方面轉化,從而迎合或適應外部機會。
脆弱性(優勢+威脅)
脆弱性意味著優勢的程度或強度的降低、減少。當環境狀況對優勢構成威脅時,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出現優勢不優的脆弱局面。在這種情形下,必須克服威脅,以發揮優勢。
問題性(劣勢+威脅)
當內部劣勢與外部威脅相遇時就面臨著嚴峻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直接威脅到生存。
三、信息歸檔
在提案結束后,我們需要將所有梳理后的信息源,歸檔保存,上傳至內部知識庫。要求大家信息歸檔有以下原因:
1)其他組同事可以共享成果,借鑒思路,提升工作效率。
2)當客戶有異議時,快速證明信息有效性。
3)項目復盤時用得到的信息依據。

文章來源:作者:趙子辰Vic。公眾號:趙子辰Vic。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135編輯器立場
立即登錄



